2025年, 第34卷, 第13期 刊出日期:2025-07-15
  

  • 全选
    |
    新药述评与论坛
  • 梁宇光, 丁倩, 王谦, 张萌, 郭春彦, 郭鹏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45-1350.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用药市场长期面临药品种类不足、剂型不适、研发投入低等困难,严重影响了儿童健康需求的满足。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升儿童药品的研发效率、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并提高药品的市场可及性。本文基于政策背景和中国儿童药品市场现状,深入分析这些政策在推动临床试验开展、促进审评审批和市场准入3个方面的具体作用,探讨其对儿童健康需求的满足和药品市场发展的综合影响。
  • 李泽宇, 徐杨, 刘云鹏, 卢奎林, 余鼎, 杨悦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51-1358.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血液制品企业的生物制品合作生产模式的优化策略,从国际监管和企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血液制品合作生产的不同模式及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应对供应短缺的重要性。我国现行法规对血液制品的委托生产有较多限制,与美国和欧盟相比更为严格,但在特定情况下,如应对血液制品供应短缺,我国也进行了政策上的灵活调整。通过对国际三大血液制品企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模块化生产场地设置和中间产品转移方案的灵活性。本文借鉴国际监管和企业实践,提出了探索血浆冷沉淀和中间组分常规调拨、实现集团内血液制品品种优化、预留血浆资源加快研发新型血液制品等建议,旨在提升国内血液制品生产效率和品种多样性,以满足公共卫生需求。
  • 焦祖芳, 李军, 兰娅菲, 茅宁莹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59-1367.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中美药品监管科学政策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比分析中美政策演变过程及政策关注点的变化,为中国药品监管科学政策发展提供参考。在美国FDA、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年的中美药品监管科学相关政策文件,采用Gooseeker,AntConc和Excel等工具对中美政策文件的年发文量、关键词频等进行文本可视化研究。研究发现,中国药品监管科学政策数量增速迅猛,但存在官方定义缺失、顶层政策设计不够完善、前沿领域政策内容较为宏观、国际化起步较晚以及中药关注度有所下降等问题。为了促进我国药品监管科学政策科学发展,应尽快明确药品监管科学官方定义,发布更多关注监管科学顶层设计的政策,聚焦更为前沿和全面的重点领域,构建中药监管科学政策发展新范式,加快我国药品监管科学政策国际化步伐。
  • 新药注册与审评技术
  • 孙潭霖, 许真玉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68-1372.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深入探讨了欧洲EMA指导原则的制定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分析欧洲EMA指导原则的制定流程、分类、实施过渡期及更新机制,探讨其科学、透明、协作的监管模式。欧洲EMA指导原则体系是一个全面、多层次的架构,确保指导原则与现行法律及全球标准的一致性,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风险和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药品监管指导原则相关工作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其对我国药品监管科学性和公信力的影响。
  • 张东, 任峰, 牛寒冬, 陈爱萍, 张景辰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73-1383.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系统梳理2018—2023年中美批准上市的创新药数据,从药物类型、靶点分布、技术路线、治疗领域等方面比对研发趋势和差异,揭示中国创新药从“追赶式布局”向“源头创新”转型的瓶颈与驱动力。数据显示,中美创新药在批准数量上的差距逐年缩小,技术覆盖度逐年提高。国内创新药未来在放射性药物、小核酸药物、创新型生物制品等方面可能形成突破方向。创新药审批趋势和创新性分析数据说明,近年来国家在医药研发投入上的不断增长,培育了一大批医药研发及监管人才,推动了监管科学的突破性改革以及全链条的产业创新能力提升。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打通“临床需求—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的闭环、发展监管新工具、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望全方位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综述
  • 郭金龙, 许鑫, 刘丽丽, 毛艳艳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84-1390.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在不同学科的科学发现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药物研发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药物研发相关的LLM类型广泛,包括通用LLM、蛋白质LLM、分子LLM等。LLM在靶点发现与识别、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药物分子设计与优化、药物属性预测、药物再利用与组合治疗、自动化实验等方面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LLM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如何切实有效地嵌入到创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中,实现真正的价值,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 李彬, 田冶, 邸欣, 李进, 宁保明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91-1395.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棘白菌素类抗生素因其特有的抑菌原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广泛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被认为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新一代抗生素。相比其他类抗真菌药物,棘白菌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真菌,在保证药效的同时也降低了对人体的毒性。本综述对不同类型抗真菌药物的特点、作用机制、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对比,并总结了棘白菌素类抗生素的抑菌原理、耐药机制和临床应用。
  • 临床研究
  • 刘波, 张宏艳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396-1401.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疗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化疗药物的疗效尚欠佳,不良反应较多,且存在个体差异。有研究发现,化疗增敏剂对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也能降低其不良反应。以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联合左亚叶酸为基础的传统化疗是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5-FU 作为经典药物,需要与化疗增敏剂联合使用,但目前效果欠佳。左亚叶酸是一种新型的增敏剂,为亚叶酸的左旋异构体,是活性成分(其右旋异构体在体内不能被利用)。左亚叶酸包括左亚叶酸钠和左亚叶酸钙。为了更好地指导与规范化疗增敏剂左亚叶酸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整合化疗增敏剂左亚叶酸的循证医学证据及专家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 王开宇, 郭天宇, 张雷, 赵昊宇, 卫泽源, 刘也夫, 马作红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402-1405.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期胆管癌患者预后极差,传统化疗方案疗效有限,亟须探索新型的治疗策略。恩沃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皮下给药的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及安全性。本文报道1例TERT突变型伴肝内多发转移的晚期胆管癌患者接受恩沃利单抗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取得显著临床获益的案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进一步参考。
  • 实验研究
  • 李帅印, 杨萍, 葸慧荣, 陈挺, 李喜香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406-1416.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茅根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类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化学成分较丰富,药理作用广泛,其主要成分包括三萜、苯丙素、有机酸、黄酮、甾体、挥发性物质、多糖等类化学成分,具有止血、抗肿瘤、改善肾功能、抗炎、驱虫和抗菌、抗氧化、降血糖、降压等作用。通过归纳总结白茅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对其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绿原酸、芦竹素、白茅根萜、对香豆酸、木犀草啶、联苯双酯、5-羟甲基糠醛、多糖类等可作为其潜在的Q-marker,为完善白茅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 聂黎行, 黄烈岩, 王馨平, 薛丹, 康帅, 魏锋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417-1424.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法(ultra-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建立紫苏叶和白苏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甲醇提取后,分别用Waters TorusTM DIOL色谱柱(100 mm×3.0 mm,1.8 μm)和Waters Viridis HSS C18 SB色谱柱(100 mm×3.0 mm,1.7 μm)分离,分别以CO2(100%)和CO2(A)-含0.1%三氟乙酸的95%甲醇(B)按80∶20比例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43 ℃;系统背压1 800 psi;进样量1 μL。对双紫紫苏叶(perilla leaf with both surfaces purple,PP)、面绿背紫紫苏叶(perilla leaf with upper surface green and the lower surface purple,GP)、双绿白苏叶(white perilla leaf with both surfaces green,GG)的图谱进行聚类分析,测定紫苏醛和迷迭香酸含量。结果: 双紫紫苏叶、面绿背紫紫苏叶、双绿白苏叶的图谱各有特征,双紫紫苏叶和双绿白苏叶化学成分差异更大。紫苏醛和迷迭香酸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20%和97.82%。结论: 所建立方法采用UPC2一种仪器,通过将极性不同的色谱柱配合使用即可在4 min内实现非挥发性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速度快、有机溶剂用量少、绿色环保的优势。本研究可为紫苏叶的使用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UPC2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借鉴。
  • 张金英, 周宁, 王永祥, 冯卫生, 郑晓珂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425-1437.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课题组前期以典型的沉降药—葶苈子(Descurainia sophia seeds,DS)为例,通过中药功效药理学的方法确定了其发挥沉降之性的物质基础为低聚糖(oligosaccharide,Oli)、黄酮苷(flavonoid glycoside,FG)和脂肪油(fatty oil,FO)组分。基于中医药的整体观思想,本研究从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DS沉降组分对哮喘模型的代谢调节作用,进而为阐释DS沉降药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ON)、哮喘模型组(model,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阳性药组(0.075 mg·kg-1)、DS水煎液组(2.334 g·kg-1)、DS-Oli组(30.48 mg·kg-1)、DS-FG组(6.75 mg·kg-1)、DS-FO组(672.19 mg·kg-1)。采用卵清白蛋白结合氢氧化铝凝胶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采集肺组织观察DS及其沉降组分对肺组织的病理改善作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尿液和血清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整体代谢轮廓的变化并筛选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并通过MetaboAnalyst 6.0富集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DS及其沉降组分能有效地缓解肺部炎症损伤并从整体上回调尿液和血清代谢轮廓紊乱;共筛选出与DS及其沉降组分相关的尿液生物标志物33种、血清生物标志物40种。主要涉及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8条重要代谢途径。结论:DS及其沉降组分可从整体上改善哮喘大鼠的代谢紊乱,可通过调节炎症、免疫等代谢通路发挥泻肺气、平咳喘等沉降药性相关的功效。本研究从代谢组学的角度探究DS沉降组分对哮喘模型的调节作用,结合前期的功效药理学研究为阐明DS的沉降药性提供实验数据参考。
  • 王少卿, 孙慧珠, 苏建, 潘美璐, 刘英杰, 刘雪莉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438-1447.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建立枣仁安神液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枣仁安神液不同生产企业间、同一生产企业不同批次间的差异性。方法:采用HPLC法,CAPCELL PAK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0,250 nm,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0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SPSS 27.0软件中聚类分析及 SIMCA 14.0软件中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分析变量重要性投影值筛选影响其质量的标志物;通过与自制模拟制剂比对探究不同企业之间差异性来源。结果:建立了枣仁安神液的指纹图谱,对其中6个特征峰进行确认,除A企业样品外的13批枣仁安神液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85以上;对斯皮诺素、6‴-阿魏酰斯皮诺素、迷迭香酸、丹酚酸B、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6个特征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同一生产企业不同批次样品可明显聚为一类,不同企业的枣仁安神液存在一定差异;样品的差异性成分为五味子醇甲、斯皮诺素;通过与模拟制剂比较,推断五味子乙素含量下降的原因为煎煮过程中pH值的变化。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准确、简便,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全面评价枣仁安神液的质量。
  • 药物安全与合理应用
  • 王慧滢, 田丽娟
    中国新药杂志. 2025, 34(13): 1448-1456. https://doi.org/10.20251/j.cnki.1003-3734.2025.13.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西达基奥仑赛的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为其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建议与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中2022年第1季度至2024年第2季度以西达基奥仑赛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E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比例报告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多重伽马-泊松收缩估计法(muti-item Gamma Poisson shrinker,MGPS)和贝叶斯置信区间神经网络传播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筛选药品ADE的有效信号。结果:共检索到以西达基奥仑赛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1 364份,具有严重结局的ADE(导致住院或住院延长、死亡、危及生命、残疾)报告占比为41.3%。ADE报告共挖掘出556个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s,PT),涉及24个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剔除与药品不良反应无关的信号后,共挖掘到符合4种检测方法的PT阳性信号68个,其中14个信号未在说明书中收录,包括血清铁蛋白升高、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免疫介导的小肠结肠炎、大肠穿孔、皮肤鳞状细胞癌等。不良事件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西达基奥仑赛治疗开始后的第1个月;在治疗1年后,6.91%的患者也出现了不良事件。结论:在使用西达基奥仑赛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时,除了密切关注说明书中已知不良反应之外,也要警惕未知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建议对使用西达基奥仑赛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